溫柔而堅定的力量:正向教養的6個原則
是一種基於尊重、理解和愛的教養方式,旨在建立親子之間積極、健康且具支持性的關係。此方法強調培養孩子的自尊、自信和自主性,主張依照孩子的特質,不溺愛、不懲罰,而以適當的技巧引導孩子,培養孩子建立良好的品格與生活技能,同時協助於他們發展健康的社交和情緒調節能力💟
是一種基於尊重、理解和愛的教養方式,旨在建立親子之間積極、健康且具支持性的關係。此方法強調培養孩子的自尊、自信和自主性,主張依照孩子的特質,不溺愛、不懲罰,而以適當的技巧引導孩子,培養孩子建立良好的品格與生活技能,同時協助於他們發展健康的社交和情緒調節能力💟
「我不知道我教小孩的方式出了什麼問題,怎麼孩子常出現各種問題行為?」
「我知道要正向教養,可是小孩有時候太奸,我真的會氣到理智斷線…」
心理學家Elaine Aron歸納出高敏感兒有以下四個縮寫為DOES的特徵:
「他犯錯我指正他,結果他還比我生氣欸!什麼嘛,真是搞不清楚狀況」
高敏感的孩子長大後,雖然可能不像小時候,會因為衣服標籤刺刺的不舒服而大哭,或只要有一點感受與平常不同,就會焦躁不安、愣在原地等。
「我實在忍受不了那種尖銳的聲音,到底要怎麼讓小孩不要尖叫呢?」
「我家小孩超玻璃心,明明沒怎樣他也會哭得跟真的一樣🤷♂️」
「小孩很怕看牙醫跟打針,現在甚至只要看到穿著白袍的人就會狂哭,該怎麼辦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聊聊跟親子互動🤱有關的研究—「依附關係」。
「明明就有給他很多玩具跟故事書,為什麼不會自己打發時間啊🤦♀️」
「老師,為什麼這個孩子,每次叫他做什麼,他都不做;叫他不要做的,就會故意一直做!」
一個在教育現場體悟到,原來同理孩子、幫孩子說出情緒,真的非常管用的故事❤️
有一天,某個孩子遲到了,打完招呼後👋,匆匆跑進來坐定位,要準備上課。
前陣子分享過跟孩子溝通的五個原則,今天要講的事件,剛好是這些原則在實戰上發揮到極致的實際案例。
在早療領域待久了,深深覺得除了專業之外,對於兒童的喜好、流行趨勢,以及推陳出新的偶像,也要與時俱進瞭解才是(現在連購物車裡都充斥著兒童玩具了🌝)
孩子大約在2-3歲時,會因為心智理論、推論及抑制能力等認知功能提升,而開始學會隱瞞真相,以避免被責罰或是藉此得到好處🤥
上治療課時,有個總是準時的孩子遲到了。媽媽拎著孩子的書包氣沖沖地把孩子推進來,說:「他早上把牛奶打翻了🫗,問他還不承認,說是弟弟打翻的,氣死我了!現在才3歲就會說謊,以後怎麼辦🤬 」
「弟弟出生之後,姐姐整個大退化,現在連晚上都會哭著討奶嘴才肯睡,她快四歲了欸!」
初次評估,我請媽媽描述孩子在幼兒園的狀況時,媽媽用了「很小氣」這個詞。
「老師,我們家弟弟真的很野小,非常難帶,當初姊姊剛帶回家不久就睡過夜,而且誰抱都好,我才想說再生一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