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式閱讀思考策略:讓孩子的閱讀理解力大大提升
「孩子讀書都是為了應付考試硬背,囫圇吞棗。」
「感覺他根本沒讀懂,看完或考完就又立刻忘了。」
想讓孩子一邊閱讀一邊思考?試試「引導式閱讀思考策略」!
引導式閱讀思考策略是一種閱讀教學策略。
核心在於引導孩子在閱讀前、中、後進行思考與預測,幫助他們提升理解能力。
|延伸閱讀:孩子的閱讀能力發展里程碑
引導式閱讀思考策略三步驟:
1️⃣預測:
在閱讀之前,先提供故事的標題、封面圖片或簡短的背景資料,引導孩子進行推測。
故事背景簡介:
《小紅帽》講的是一個小女孩,她要去看望生病的外婆,途中遇到了一隻大野狼的故事。
在這個階段,孩子根據標題、圖片或簡介來預測故事內容,如:「我覺得故事裡的大野狼,應該會躲在樹後面,偷偷嚇到小紅帽,但小紅帽很勇敢,根本不怕。」
問題引導:
🔹「根據標題,你覺得這篇故事會說什麼?」
🔹「封面圖片上有什麼?你覺得狼跟小紅帽會怎麼互動?」
🔹「你覺得故事的結局會是什麼樣子?」
2️⃣細讀:
這個階段,孩子會帶著預測或問題開始仔細閱讀故事內容。在細讀過程中,孩子閱讀到某些內容時會停下來,看看跟自己原本的預測一不一樣。
故事進行到這段:「小紅帽走進了森林,遇到了大野狼。狼問她要去哪裡,小紅帽告訴了狼她要去看望生病的外婆。」
這時,孩子可能會停下來思考:「這和我預測的有點不同,狼沒有立刻嚇小紅帽,反而還和她交談了。」孩子會開始調整預測:「看來這個故事的重點不是這樣,而是狼可能會用別的方式來對付她。」
問題引導:
🔹「這段內容是不是像你預測的那樣?為什麼?」
🔹「狼和小紅帽的對話有沒有改變你的預測?」
🔹「現在的理解讓你怎麼修正最初的預測?」
|延伸閱讀: 帶孩子認字及閱讀的撇步:文體參照策略
3️⃣查證:
當孩子閱讀完一部分或整個故事後,回顧已經閱讀過的內容,進一步檢查自己的預測是否準確,並找出能支持或反駁預測的證據。
故事結局:「小紅帽到達外婆家,發現外婆看起來很奇怪,原來是大野狼假扮的!狼打算吃掉她,但幸運的是,一位獵人及時趕到,將狼救了出來。」
孩子會回顧整個故事並重新思考:「嗯,這和我最初預測的有點不符。我以為會是小紅帽打敗狼,結果是獵人來救了她。」孩子會從中發現,雖然預測錯了,但這個結局也是合理的,並且更符合故事的結構。
問題引導:
🔹「這本書跟你原本想的一樣嗎?為什麼?」
🔹「你覺得現在的結局如何呢?」
🔹「這個結局會如何改變你對故事的理解?」
此三個階段會在閱讀的過程中,以預測、細讀及查證的順序不斷循環。
|延伸閱讀:親子共讀技巧:CROWD對話式閱讀
引導式閱讀的優點
利用此閱讀策略來引導孩子推理、預測,讓閱讀活動更加有趣,也讓孩子的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反覆思考,藉此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知識。
✅ 提高主動思考的能力
✅ 幫助理解文章
✅ 鼓勵閱讀時保持批判性思考
✅ 增強孩子的推理能力
✅ 提高對細節的記憶力
✅ 提升學習動機
✅ 學會尋求證據支持觀點
✅ 鼓勵發現問題並尋找解決方法
|延伸閱讀:橋樑書:兒童進入文字閱讀世界的關鍵
這個方法特別適合閱讀理解練習,也可以應用於共讀、語文課程、學術閱讀或自學。
下次和孩子一起看書的時候,不妨試試看唷!
語言治療師設計的教具&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