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故意調皮搗蛋?用「錯誤目的表」帶你探索孩子內心

2025-04-08

用「錯誤目的表」帶你探索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目的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瞭解一個人的目的後,我們才能知道要怎麼理解他的行為。」

來!先思考看看,你的生活中是否出現過類似情境?

🔸吃飯時間到,孩子還不願意放下事情來吃

🔸當你在跟先生談論事情,孩子在旁邊一直叫你

🔸回到家,孩子寧願在位置上發呆,也不趕快完成作業

而每個行為背後,都有它的「目的」。

例如上述行為的目的,可能分別是:

🔹我想要可以決定自己的事情

🔹我想要媽媽看我、關心我

🔹我都不會、我做不到…


孩子的每個行為背後可能都藏著我們看不到的目的,需要我們留意察覺🔍

如果可以瞭解孩子的目的,就能以更適切的方式,來面對孩子行為問題的根源。

在此之前,我們需要有一個好用的工具:「錯誤目的表」。

1️⃣回憶/觀察孩子的行為

2️⃣覺察自己的情緒及感受

3️⃣分析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尋求關注、爭權奪利、報復、自暴自棄)

4️⃣調整應對方式,幫助孩子以更好的方式滿足內在需求

孩子行為背後的四大錯誤目的有哪些?

✅尋求關注

▪️孩子的行為:打斷別人說話、引人注意

▪️孩子的想法:「想要你注意我」

▪️成人的反應:煩躁、受干擾、內疚

➡️成人可以這樣做:

1️⃣建立日常慣例表

2️⃣安排「專屬時間」,讓孩子感受到有品質的陪伴

3️⃣注意孩子的「正向行為」,在孩子表現良好行為時多加關注,避免孩子頻繁用負向行為引起大人注意

4️⃣非口語溝通:利用手勢、嘴形,提示孩子稍等一下

✅爭權奪利

▪️孩子的行為:反抗、不合作、頂嘴

▪️孩子的想法:「我長大了,我想自己決定」

▪️成人的反應:被挑戰、被威脅、想壓過孩子

➡️成人可以這樣做:

1️⃣提供選擇:「你想自己決定什麼時候洗澡對嗎?我們可以選現在或吃完點心後,你比較喜歡哪個呢?」

2️⃣讓孩子幫忙或參與決策,如:一起討論週末的活動、家庭會議等等


✅報仇

▪️孩子的行為:攻擊性話語及行為、破壞物品

▪️孩子的想法:「你讓我很傷心,我要你也這樣。」

▪️成人的反應:受傷、失望、無法置信、被激怒

➡️成人可以這樣做:

1️⃣先穩定自己的情緒

2️⃣連結孩子的情緒感受

3️⃣分享大人自己的感受

4️⃣避免懲罰與反擊

✅自暴自棄

▪️孩子的行為:放棄嘗試、退縮、直接說「我不會」

▪️孩子的想法:「我不好,我做不到。」

▪️成人的反應:絕望、無助、過度協助、放棄

➡️成人可以這樣做:

1️⃣步驟化任務

2️⃣建立孩子成功經驗

3️⃣發現孩子的長處

💡孩子的每個行為都是一種訊號

​這些錯誤目的不是孩子「故意搗蛋」,而是他們內心需求沒被滿足,用錯方式表達出來。

當我們可以辨識出孩子行為的目的後,就能更有效率地應對孩子,減少衝突及摩擦唷,並促進親子關係唷🧡




語言治療師設計的教具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