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有用嗎?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你有讀過《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嗎?📖
故事中,蘇格拉底總是透過「提問」引導人覺察、思考問題,而非直接給建議與指導。透過此方式,主角漸漸學會自己反思、嘗試處理遇到的狀況🧠
父母教養孩子,無形之中使用過多的命令句,容易使孩子放棄思考、削弱孩子問題解決的能力及減低自我評價。此外,當命令給得太多、太頻繁後,這些看似速效的命令,便漸漸失去作用了🤦
受超限效應所困的孩子
在治療室中,有個叫成成的孩子,就是在指令中長大的。
成成來上課時,我最常聽到媽媽對他說的話,不外乎「趕快說老師好,我不叫你打招呼就不會叫人,沒禮貌」、「把鞋子脫掉,排好再進去」、「每次都要我講欸!」
好幾次疲勞轟炸下來,一直都很乖巧的成成開始了不合作運動。
媽媽要他打招呼的時候,他會把頭撇過去👺;要他排好鞋子,他會踢成一正一反👟;要他戴好口罩,他會故意扯掉。
「以前還很乖的,最近越來越皮!真的討打」這是媽媽對成成最近表現的評語。
成成很明顯是深受「超限效應」影響的孩子。
之前提過,若孩子接受過度、過強或時間過長的刺激後,會開始出現反抗及厭倦感,並產生「好啊反正我就爛👍」的心態。
|培果延伸閱讀:叫他都當耳邊風?怎麼讓孩子自動自發
那天我跟媽媽提及這個現象,並邀請媽媽一起進來上課,在課堂中直接實測給媽媽看:
👩⚕:「成成抽一張。」
🧒:「不要😾」
(我立刻換個方式說話)
👩⚕:「我抽完了,現在輪到誰啦?」
🧒:「換我抽了👼🏻」(快速地完成任務)
(下一輪抽牌)
👩⚕:「耶,我抽好牌啦!」(眼神看向成成👀)
🧒:「換我了!!!🙌🏻」
透過啟發式提問,讓孩子自我提醒並自我監控後,再慢慢褪除提醒,成成便能漸漸掌握、配合遊戲規則。
「Magic!👀」這是成成媽媽給的,簡單而暴力的回饋!
啟發式對話該怎麼使用?
我們可以用「開放式問句」取代命令句,引導孩子將需要做到的事情說出來。
例如原本說好八點要洗澡,我們可以把:「八點了,去洗澡!」改成👉「八點了,我們講好要做什麼呢?」
讓孩子能自己回答「洗澡」,並在把目標任務明確說出時,達到自我提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