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積木的7個發展階段
孩子玩積木的7個發展階段
「老師,我想教小孩疊積木,但他只喜歡拿著逛大街耶…」
「小朋友玩積木每次都只會疊高再推倒,玩法很單一🤔」
積木玩具最棒的地方大概就是老少皆宜,且幾乎是每個幼兒園角落的標配吧。但你知道嗎?玩積木的方式也會隨著年紀有所變化,所以看似單純在啃咬、蹂躪積木的寶寶,其實也是依循他們的發展階段在「遊戲」唷。
這篇文章就來談談積木遊戲的七個階段,家長可以看看不同年齡孩子的不同玩法,並引導他們從遊戲中拓展學習經驗哦🤸♂
孩子玩積木的7個發展階段
1. 探索及拿取(0-1歲)
孩子此時會以最直接的感官跟動作經驗探索積木,例如用手摸一摸、拿起來丟、聞聞看、咬一咬,或隨意堆疊擺放。在這個階段,還沒有任何搭建的形式出現。
2. 疊高高或排長長(1-2歲)
遊戲時,孩子會把積木堆疊成高塔或排成一列,並且反覆在完成後,將其推倒重來一次,藉此學習因果關係的概念,即越疊會越高、推了就會倒塌等。
🔹15個月:可疊2個積木
🔹1歲半:可疊3個積木
🔹2歲:可疊6個積木
3. 搭橋(2-3歲)
此時孩子可以在兩塊積木間留一點間隔,再橫擺上一塊積木,做成橋、山洞或是拱門的形狀。這時可以提供孩子一些配件,例如小汽車🚗,讓他假裝是車子過山洞,創造更多元的玩法。
4. 建圍牆或封閉結構(3-4歲)
開始嘗試把積木圍成不同形狀,類似圍牆或是柵欄,慢慢發展出裡、外跟旋轉的空間概念(把積木轉個邊,讓它可以圍成一圈)。
|培果延伸閱讀:引導孩子玩積木的5個方法
5. 形式對稱(4-5歲)
在此階段,搭建好的積木左右兩側形式會更對稱、平衡,有時甚至會增加一些裝飾點綴。例如在拱門上放個三角形代表旗子🚩
6. 建構與命名(5-6歲)
會在蓋好之後,幫作品取名字,如恐龍王國🦖、企鵝樂園🐧等等,為發展想像力及創造力的階段,但尚無法提前計畫,故都是在作品完成後才描述自己蓋了什麼。
7. 預先規劃或重塑(6歲以上)
會先規劃跟草擬,常在開始建造前就先說要蓋什麼,較多計畫跟思考的能力。此時的成品比較精細、完整,而且喜歡重塑或複製看過的建築,如台北車站、迪士尼城堡等🏰
📢年幼的孩子可以從組合時沒有方向性的木頭積木開始,再慢慢進階到尺寸較大、容易拼接組裝的大顆粒積木(Mega blocks),最後才是卡榫較小且建構變化複雜的樂高積木(Lego blocks)唷。
📢對於一般的積木較能熟悉掌握後,也可以讓孩子嘗試看看牽涉許多機械原理的智高積木(Gigo blocks),此種積木有三角、弧形、1/4圓形跟正方形,還有木樁、輪軸等配件, 可以讓孩子進一步發揮想像力,創造出更多不同作品唷!
|培果延伸閱讀: 幾歲適合什麼樣的拼圖?能拼到幾片?
參考文獻
Cohen, L., & Uhry, J. (2007). Young children's discourse strategies during block play: A Bakhtinian approach.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21(3), 302-315.
Casey, B., & Bobb, B. (2003). Early childhood corner: The power of block building. 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 10(2), 98-102.
Casey, B. M., Andrews, N., Schindler, H., Kersh, J. E., Samper, A., & Copley, J. (2008). The development of spatial skills through interventions involving block building activitie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26(3), 269-309.
Keen, R. (2011). The development of problem solving in young children: A critical cognitive skil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2(1),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