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性侵事件頻傳,如何保護孩子?這樣聽懂孩子的求助!

2024-07-19


​你知道嗎?兒童性侵加害者多為熟人


小時候,大人總教導我們:「要小心陌生人、不可以跟著不認識的人走」

然而,根據統計,性侵加害者高達九成和被害者互相認識;在六歲以下兒童的性侵案件中,更有將近一半的加害者和孩子有血緣關係…

最近狼師事件頻傳,面對兒少性侵,我們必須瞭解如何讀懂孩子的求救訊息,才能敏感且即時地回應孩子的需求!




孩子的求助你聽懂了嗎?​


在經歷重大事件後,孩子會有強烈的不安及自我懷疑感,尤其當加害者為熟悉的人時,孩子會覺得被背叛、不知道可以相信誰。​

因此在嘗試揭露前,孩子會先試探大人的立場跟反應,以瞭解大人是否願意聆聽、在意自己的感受。​

另外,揭露的方式多會以「暗示、情緒及行為改變」等形式間接呈現。


在決定要不要說出秘密前,孩子會這樣試探大人


1. 觀察你對相關話題的反應

.「為什麼有人說男生也有可能被性侵?我以為只有女生才會。」

. 「我聽老師說身體有些地方是紅燈區,不可以摸,你聽過嗎?」

. 「你有看過《蝴蝶朵朵》這本書嗎?」

 

2. 描述他人行為(通常與性侵害或性騷擾相關)

. 「阿姨常常讓小明坐在她腿上」

. 「萱萱說她叔叔都會幫她洗澡」

. 「體育老師特別喜歡我們班上一個女生」


3. 試圖瞭解你對某人或某事的看法

. 「阿公說他最疼我,你也覺得嗎?」

. 「你覺得叔叔人很好嗎?」 


4. 描述某人的情緒

. 「哥哥最近很常生氣」

. 「阿伯有時候會突然變得很兇」


5. 給某人負面的評價

. 「我已經不喜歡老師了」

. 「我不想要再看到阿姨」

. 「我覺得跟叔叔一起玩很不舒服」


6. 抗拒以前的行程或喜歡的活動

. 「我下課可以不要去補習班了嗎?」

. 「我不想再去學跳舞了」

. 「我一定得去阿嬤家過夜嗎?」


7. 簡短描述一些過往的事件

. 「叔叔有時候會把我弄痛」

. 「姊姊都會跟我玩一種遊戲」


8. 對自己的評價變低​​​

. 「我不乖」

. 「我不是一個好小孩」 

. 「你要是知道一定會生氣」  


兒童遭遇性侵,大人的回饋方式很關鍵


請用開放的態度及問句繼續引導孩子​!

孩子會根據試探時,大人的語調、表情、態度及回應,來決定是否繼續揭露訊息。


例如:孩子說自己不想去跳舞。

正確的應對方式:​「是唷!為什麼不想去了?發生什麼事了嗎?」

錯誤的應對方式:「你說想學我才帶你去的耶,現在學費都繳了,你又說不想去!」​

記得在面對孩子時,要以開放式的問句反問孩子,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只有當大人表現出願意傾聽、在意孩子感受時,孩子才有可能繼續往下說!​



​​兒童嘗試揭露性侵的方式

​孩子透露曾遭受過特殊事件時,整個過程會很漫長。類似以在外圍兜圈、邊試探邊進行的方式,且可能由多次的小型揭露組成,需依賴大人協助拼湊事情全貌。​

孩子通常會在和熟悉、信任的人獨處或感覺放鬆時才會嘗試揭露,例如睡前聊天、一起共讀時。因此,每天留有和孩子相處、談天的時間非常重要​​​。



孩子的遣詞用句

孩子會運用的詞彙與表達方式,根據年齡、語言程度生活經驗及習慣文化不同,孩子也可能直接模仿加害者的用語,像是「叔叔說我乖就給我吃他褲子裡的棒棒糖」。

​10-14歲的青少年,由於對於身體認知有一定程度的瞭解,用詞會比較接近成人會使用的語言,例如「隱私部位」、「私密處」、「強暴」等等較為明確的說法。


然而,年紀較小的幼童,可能會較難完整說明遭受侵犯的過程。

很多時候這類性侵案件不成立的原因,在於「孩子無法清楚描述被碰觸的部分」

例如:「他摸我下面」下面是指腳還是哪裡?因此教導孩子正確用語非常重要。​​​

不要以模糊的方式或暱稱來指稱部位,如「雞雞」、「妹妹」、「弟弟」、「那個」、「那邊」、「下面」、「底迪」、「咕咕」、「鳥鳥」,而應該使用正確的稱呼,例如「陰莖」、「陰蒂」、「尿道口」、「肛門」、「陰唇」、「包皮」等。


倘若爸媽會害羞的話,可以轉念這樣想:如果是去就診或是在醫學上,使用暱稱說法其實才會更讓人感到尷尬、不好意思。

可以想像看病時,醫生說:「你小鳥鳥/小妹妹長疹子」這樣反而感覺超不合理(而且好像恥度更高?)但是,如果是使用正確名稱說:「陰莖/外陰部長疹子」反而聽起來相對正常跟健康!


孩子的間接表達​

許多遭受這類事件的孩子,不一定會直接告訴大人發生什麼事情,而會以採用非語言的方式揭露。​

例如看到某個人、進到某個場合、聽到某些事情時,便出現下列情況:

.身體僵硬

.焦躁

.冷漠疏離

.食慾下降

.哭泣

.顫抖

.過度沉迷(例如整天把自己關在房間、音樂播很大聲以屏蔽外面聲音)

.自我傷害


而這些非語言的方式也可能被看似微弱的連結觸發。例如我在臨床上遇過一個孩子,曾經被戴帽子的哥哥猥褻過,因而從此看到戴帽子的男生都會不自主發抖哭泣… 



所以我們可以怎麼做?​​

平時要多和孩子聊天、確保溝通管道順暢,並保持開放的態度,讓孩子知道遇到任何事情,都可以隨時找你傾訴。​

另外,有時候其實孩子沒說出口的,反而比說出來的更重要

​好好觀察孩子的情緒狀態、語調、眼神、肢體動作等,這些是孩子給的最直接的反應,也是構成別人口中「相信直覺」的基礎,而沒有人比你更瞭解自己的孩子!


​|培果延伸閱讀:擔心孩子在被欺負?敏感議題這樣聊


​​​請注意,孩子有時候描述時可能很輕描淡寫,這並不代表這些事情不嚴重,而是他在試探是否能信任眼前的大人、決定要透露多少,或是這些經歷帶給他的衝擊太難以負荷,只好用比較抽離的方式講出來。


另外,要記得​​大人給的回應非常關鍵,只要有任何否定(你亂講,叔叔對你超好的欸)、避重就輕(小孩被摸一下又沒關係,阿公很愛你才會這樣),甚至是過於吃驚,例如聽完後覺得天要塌下來了,並且表現得非常自責、受挫,那孩子都會認為分享及透露這些資訊給大人,都是不應該的,便因而停止唷!


最後,雖然整理了這些資訊,但希望大家都只是備而不用,祝願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長大!


參考文獻

​Alaggia, R. (2004). Many ways of telling: Expanding conceptualizations of child sexual abuse disclosure. Child Abuse & Neglect, 28(11), 1213-1227.​

Flåm, A. M. & Haugstvedt, E. (2013). Test balloons? Small signs of big events: A qualitative study on circumstances facilitating adults' awareness of children's first signs of sexual abuse.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37: 633-642.​

Jackson, S., Newall, E., & Backett‐Milburn, K. (2013). Children's narratives of sexual abuse. Child and Family Social Work, 20(3), 322-332.

​London, K., Bruck, M., Ceci, S. J., & Shuman, D. W. (2005). Disclosure of child sexual abuse: What does the research tell us about the ways that children tell? Psychology, Public Policy, and Law, 11(1), 194-226.​

Reitsema, A. M., & Grietens, H. (2016). Is anybody listening? The literature on the dialogical process of child sexual abuse disclosure reviewed. Trauma, Violence, & Abuse, 17(3), 330–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