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的語言治療怎麼上?
「語言治療課,一學期只上1到4小時,這樣有用嗎?」
「到學校要怎麼上課啊?不會影響到本來的課嗎?」
之前提過,語言治療師其實也會到學校,為有溝通、吞嚥問題的孩子提供服務,但治療師在一學期見學生沒幾次的狀況下,可以做些什麼事呢🤔
|培果延伸閱讀:什麼?在學校也可以上語言治療
學校的語言治療服務模式
🔹傳統抽離式直接治療👤
由治療師直接幫孩子上課。在這種服務模式下,治療師可以深入了解,並針對孩子在語言層面的問題進行訓練。然而,透過此種教學模式,學生較難把學到的技巧,直接運用、類化到生活中。
🔹教室本位模式🧑🏻🏫
又名「課程本位模式」,治療師藉由入班觀察的方式,在自然的溝通環境中(如:教室、操場等)瞭解孩子日常的溝通表現並提供治療;也可由治療師與教師一起設計課程內容,為孩子擬定課程目標,共同上課並評鑑孩子的學習成效。
🔹合作/諮詢模式🫂
合作/諮詢模式屬「間接服務模式」語言治療師會在入校時進行會議諮詢。包含:
📎教師諮詢
由教師提出自己在教課時遇到的狀況,而入校服務的語言治療師,會以教師的提問為主軸,提供相對應的輔導策略。每次入校時,與教師共同討論執行成效,並彈性調整教學方向跟目標。
📎家長諮詢
部分學校會在治療師入校時,邀請家長一同參與。家長能夠利用這個機會與治療師討論居家練習的方法,若尚未接受早療課程的孩子,也可以進一步與治療師討論是否需要儘早幫孩子安排校外的早療課程。
📎個別化教育計畫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簡稱IEP,針對身心障礙或有相關專業服務需求的學生擬定學期目標。IEP的擬訂由班級教師、特教教師、家長及專業人員共同討論擬訂,語言治療師則針對溝通、吞嚥的方向進行學習目標的擬訂。
在學校上語言治療課,哪種模式比較好?
傳統抽離式治療在台灣行之有年,但因抽離會使學生失去該時間在原班與同學共同學習的機會,且入校服務次數少,故其成效也頗受質疑。
因此,近年來服務模式的發展也漸漸趨向➡教室本位、以及合作/諮詢模式,因為:
✅可以提供自然的溝通情境
✅可由同儕提供示範
✅整合溝通技能跟學科內容
✅讓老師跟家長成為孩子的「直接引導者」
建議學校、家長與治療師共同協商,討論對孩子最好的方式,畢竟治療課程的時間不長,重要的還是由孩子身邊的重要溝通夥伴協助,讓孩子可以融入日常溝通情境唷🫶
另外,有些家長會誤以為學校有語言治療,就停掉外面醫療院所的治療課;甚至也有學校誤會孩子在外面有上語言治療,就不用申請語言治療專團服務。
在這邊特別提醒:巡迴輔導服務、專業團隊在學校的角色與意義,是支持學校的老師理解孩子發展、策略調整、環境調整以利孩子適應順利。到校的專業團隊治療服務,跟外面的語言治療課並不衝突唷!請大家一定要充分利用、多多整合各項可以運用的資源💟
參考資料
王淑娟(2002)。探討選擇語言介入的教室本位諮詢服務模式決策。特殊教育叢 書,9103,1-14。
錡寶香(2007b)。美國學校系統中的語言治療服務。國小特殊教育,44,1-15。
Meaux, A. B., & Norris, J. A. (2018). Curriculum-based language interventions: What, who, why, where, and how?. Language, Speech, and Hearing Services in Schools, 49(2), 165-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