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不是白目,是心智理論不成熟呀

2023-11-28



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常常可能因為社交需求中的分享概念,跟同伴起衝突。然而在「分享」這個高階能力的背後,其實涉及大量的「心智理論

|培果延伸閱讀:孩子很小氣,不愛分享怎麼辦?



心智理論是什麼

心智理論是同理心的基礎,我們要能瞭解自己跟別人的心理狀態,包含想法、信念以及意圖,才能藉此解釋、推論別人的行為💟

簡單來說,心智理論就是可以察言觀色、推測別人在想什麼、要做什麼,並做出對應的行為,白話文也就是會「看臉色」的意思👀

例如,弟弟在便利商店看到寶可夢卡,興沖沖地挑選完,拿著一大疊卡包組抬頭看媽媽說:「我要買這個!」而媽媽隨即笑笑回答「你這麼客氣喔,你怎麼不整間店的都買回家啊^.^」

弟弟聽完就立刻把卡牌放回去了😅

在這個既視感極強的育兒第一現場,媽媽明明是笑著說好,並且自主提供加碼,為什麼弟弟卻默默把卡牌都放回去了呢?這其實就是弟弟「心智理論」能力運作的一種表現😏




如何推論孩子有沒有心智理論能力?

在心理學上,有兩個關於心智理論—初級錯誤信念的著名測驗。

錯誤信念的意思是「知道別人跟自己的想法,或對事情的認知可能不同。」亦即瞭解別人會因為經驗、看事情的角度、方法跟態度跟自己不一樣,因而有不同的觀點🤔


🔸未預期移位測試東西被改變位置後,原對象會去哪邊找東西?


測驗內容是這樣的,房間裡有兩個女孩,一個是莎莉,另一個是小安。莎莉把球放到籃子裡,接著便走出房間。小安把球從籃子裡拿出來,改放到箱子裡。


現在莎莉回到房間了,她想玩她的球,她會去哪裡找球呢?

→ 回答籃子:具心智理論能力,可站在莎莉的觀點,知道莎莉對球的位置理解與自己不同

→ 回答箱子:心智理論能力未成熟,主觀認為莎莉跟自己一樣,知道球被移動位置了



最早的莎莉與小安測驗,因研究結果發現孩子要到4-5歲時,才能正確回答出莎莉會到籃子裡找球,即站在莎莉的觀點看事情,而推論4-5歲才會發展出較為完整的心智理論能力。

然而,後續研究指出,要能正確通過此項測驗,不只需要「心智理論」能力,同時還要有「抑制」的能力,也就是在回答時,必須壓抑住把真正的藏球地點「箱子📦」說出來的衝動🫢

在這個實驗中,若將「小安把球放到箱子裡」改為「小安把球拿走了」接受測驗的孩子便不曉得球的實際位置,因此不會不小心把真正的答案說出,而能回答莎莉會到籃子裡找球了🏀

如果是以此版本進行測驗,發現其實孩子早在2歲多便能通過測試,亦即可以知道別人和自己想的不一樣唷!(但知道是一回事,能做到是另一回事就是了🤣)







🔸未預期內容測試:把某盒子拿來裝不相關的東西,別人會覺得盒子裡面放什麼呢?


可以拿出一個孩子熟悉的牛奶瓶,問孩子裡面裝了什麼,孩子理所當然地回答牛奶後,打開瓶子讓孩子看其實裡面裝了可樂。

接著問孩子說:「等一下妹妹進來,我問她裡面裝什麼,你覺得她會怎麼回答呢?」


→ 回答牛奶:具心智理論,可推測他人想法,知道別人沒看過內容物,會以為裡面裝牛奶

→ 回答可樂:心智理論能力未成熟,還沒辦法瞭解別人沒看過前,不會知道裡面裝可樂


上述兩個測驗都是在測試兒童能不能依據情境來揣測他人的信念,也就是說並非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認定,而是站在對方的立場看事情。

大家可以參考圖文,實際測驗看看孩子是否發展出對應的能力了唷💪






參考文獻

Carpenter, M., Call, J., & Tomasello, M. (2002). A new false belief test for 36‐month‐olds.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3), 393-420.

Setoh, P., Scott, R. M., & Baillargeon, R. (2016). Two-and-a-half-year-olds succeed at a traditional false-belief task with reduced processing demand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3(47), 13360–13365.

Wimmer, H., & Perner, J. (1983) Beliefs about beliefs representation and constraining function of wrong beliefs in you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deception. Cognition, 13, 10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