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畫畫剖析內心世界:屋樹人測驗
美國心理學家John Buck,在1948年提出了屋樹人繪圖測驗(House, Tree, Person Projective Drawing)🏡🤸♂ 請受試者在紙上畫出「房子」、「樹」跟「人」,並透過繪畫內容,分析個人的心理狀態。
美國心理學家John Buck,在1948年提出了屋樹人繪圖測驗(House, Tree, Person Projective Drawing)🏡🤸♂ 請受試者在紙上畫出「房子」、「樹」跟「人」,並透過繪畫內容,分析個人的心理狀態。
「他都會用很似是而非的方式呼攏我,例如說啥打電動是在運動頭腦還有手指」
你知道從113/7/1開始,未滿七歲的孩子,有多6次兒童發展篩檢服務嗎😉
小時候,大人總教導我們:「要小心陌生人、不可以跟著不認識的人走」
從前這個節日對多數人的意義只在於為人子女,但在成為媽媽之後,好像又變得更為特別了。
最近接到一個媽媽母語是英文、爸爸則講中文的寶寶,在建議媽媽可以多跟孩子玩遊戲,以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時,剛好提到「扮家家酒」。
不管是在臨床上,還是在網路上,我們常常被問到「語言治療師是什麼?」 或是「在哪裡可以找到語言治療師?」
有些家長可能會注意到孩子在成長階段時,會有講話結結巴巴、不流暢的現象,有些孩子長大一些就好了,但也有些孩子的狀況會隨著需要面對的情境越來越複雜,例如上台發表心得、結交新朋友,而變得更加嚴重,到底這樣是不是就是所謂的「口吃」呢?
但其實避免語言混用的原則中,有一個例外情況,即於使用跨語言實踐(translanguaging)時。
「孩子晚上睡前很喜歡跟我一起共讀繪本,但播錄音帶給他聽,他都不要!」
表達性詞彙指的是一個人可以「自發」說出的詞語,因此透過模仿他人而說出的鸚鵡語,不能算在孩子的詞彙量中。
今天治療課結束,有個家長跟我訴苦,說孩子很愛畫畫,但每次畫完都要別人猜他在畫什麼🎨
某一天,在前往病房的電梯上,看見了一隻小小的襪子搖搖欲墜地掛在扶手上🧦
在這個社交媒體時代,很多人習慣在網路上記錄自己和家庭的生活點滴,尤其是家有小寶貝的父母,看到孩子可愛的模樣,常忍不住想與親朋好友們分享💟
「老師,我上週帶小孩回娘家,發現他好像有音樂方面的天分耶,他隨便摸了幾下鋼琴鍵,感覺很有架勢,阿嬤就教他彈看看小星星,結果他10分鐘就練起來了,我在想要不要送他去學鋼琴」
最近上課的時候,發現宥宥的專注力下降了,尤其是碰到比較靜態的活動,例如共讀繪本📚、找兩張圖哪裡不一樣時🧐
自從發了關於注意力五種類型的文章之後,有家長看了,隔天帶孩子來上治療課,衛教時神秘兮兮地湊近跟我小聲說:「老師,我發現打麻將,可以練到所有注意力耶!」🙋♀️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歷過盯著一個字看很久,突然覺得越看越奇怪,漸漸變得好像不認識這個字的時候🤔
戴口罩的時候,我們講話的音量平均會減少5-15分貝,使得交談對象容易聽不清楚說話內容。
在提到語言發展里程碑時,「語言理解」跟「語言表達」會分開闡述。
「唉唷,他只是很少出去跟小朋友玩,然後又沒有其他兄弟姊妹,你把他送去幼兒園就好了啦👵」
有些大人跟小孩互動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孩子的話題跟邏輯很跳躍,導致對話難以持續。
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常常可能因為社交需求中的分享概念,跟同伴起衝突。然而在「分享」這個高階能力的背後,其實涉及大量的「心智理論」
這時家長常常著急地問我們說:「老師,他在家不是這樣的,他是選擇性緘默嗎🤷♀️」
「老師聯絡簿常常寫得滿滿的,說他愛講話、上課離開座位、用壞同學東西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