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外語時一定要No Chinese嗎?認識跨語言實踐
但其實避免語言混用的原則中,有一個例外情況,即於使用跨語言實踐(translanguaging)時。
但其實避免語言混用的原則中,有一個例外情況,即於使用跨語言實踐(translanguaging)時。
「孩子晚上睡前很喜歡跟我一起共讀繪本,但播錄音帶給他聽,他都不要!」
表達性詞彙指的是一個人可以「自發」說出的詞語,因此透過模仿他人而說出的鸚鵡語,不能算在孩子的詞彙量中。
今天治療課結束,有個家長跟我訴苦,說孩子很愛畫畫,但每次畫完都要別人猜他在畫什麼🎨
某一天,在前往病房的電梯上,看見了一隻小小的襪子搖搖欲墜地掛在扶手上🧦
在這個社交媒體時代,很多人習慣在網路上記錄自己和家庭的生活點滴,尤其是家有小寶貝的父母,看到孩子可愛的模樣,常忍不住想與親朋好友們分享💟
「老師,我上週帶小孩回娘家,發現他好像有音樂方面的天分耶,他隨便摸了幾下鋼琴鍵,感覺很有架勢,阿嬤就教他彈看看小星星,結果他10分鐘就練起來了,我在想要不要送他去學鋼琴」
最近上課的時候,發現宥宥的專注力下降了,尤其是碰到比較靜態的活動,例如共讀繪本📚、找兩張圖哪裡不一樣時🧐
自從發了關於注意力五種類型的文章之後,有家長看了,隔天帶孩子來上治療課,衛教時神秘兮兮地湊近跟我小聲說:「老師,我發現打麻將,可以練到所有注意力耶!」🙋♀️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歷過盯著一個字看很久,突然覺得越看越奇怪,漸漸變得好像不認識這個字的時候🤔
戴口罩的時候,我們講話的音量平均會減少5-15分貝,使得交談對象容易聽不清楚說話內容。
在提到語言發展里程碑時,「語言理解」跟「語言表達」會分開闡述。
「唉唷,他只是很少出去跟小朋友玩,然後又沒有其他兄弟姊妹,你把他送去幼兒園就好了啦👵」
有些大人跟小孩互動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孩子的話題跟邏輯很跳躍,導致對話難以持續。
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常常可能因為社交需求中的分享概念,跟同伴起衝突。然而在「分享」這個高階能力的背後,其實涉及大量的「心智理論」
這時家長常常著急地問我們說:「老師,他在家不是這樣的,他是選擇性緘默嗎🤷♀️」
「老師聯絡簿常常寫得滿滿的,說他愛講話、上課離開座位、用壞同學東西之類的😓」
有些家長擔心孩子語言遲緩,排了語言評估,但排到之後,通常隔了一陣子,主要照顧者開始上班了💼,改由爺爺奶奶,或是其他較不熟悉孩子狀況的親戚帶來。
但其實就一般典型發展的孩子來說,同時學習兩種語言,並「不會」造成語言遲緩;而且如果使用雙語的小孩有語言遲緩問題,其實是兩種語言都會出現遲緩狀況的!
「寶寶手冊上寫一歲半要會10個詞,但語言發展表卻說要會50個!」
「舌頭要多動,才不會臭乳呆,出月中就讓寶寶吃副食品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