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會喜歡重複看同本書?難道不膩嗎?
對孩子來說,熟悉的故事、影片或玩具能帶來安全感。當他們已經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就能感到安心,尤其是在面對新環境或壓力時,這種重複行為可能會更明顯。
對孩子來說,熟悉的故事、影片或玩具能帶來安全感。當他們已經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就能感到安心,尤其是在面對新環境或壓力時,這種重複行為可能會更明顯。
因為教室裡的注音教學,通常依賴「看」和「聽」,但對於許多孩子而言,單靠這兩種方式學習並不夠。他們可能需要透過「動手摸」或「身體動一動」來幫助記憶。
孩子在閱讀時,常常抓不到重點?或是寫作時,總是不知道該從哪開始嗎?其實,有一個簡單又實用的方法可以幫助孩子更有條理地思考:「六何法」(5W1H)!
但很多的「孩子都懂」,其實只是因為家裡生活模式固定,或有很多環境線索可以參考…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每天到了該睡覺的時間,孩子卻開始極力爭取:「再五分鐘!」、「讓我看完這一集,拜託!」
3C如電視、手機、平板等,都只是個工具,真正應該討論的核心是「育兒」。
當孩子表現出一些異於常人的行為,許多父母會感到困惑或擔憂。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是一種發展性障礙,通常在幼兒期就會顯現出來。
「以前我爸媽對我都超嚴格,他們說東我不敢往西那樣!奇怪現在換他們帶孫,整個變了。」
有個家長憂心忡忡地問我:「孩子能背誦1~10,讓他數什麼東西有幾個,他也數得出來,但是數字都不太會認,永遠只知道1而已,怎麼辦🤦♂️」
.精細動作受阻:原本慣用左手的孩子,被迫用右手時可能難以順暢地完成精細動作,如書寫、使用工具等,並導致挫折感增加。
先說結論,不能。
當孩子在成人引導下唸一遍某個詞時,我們無法確認他是否能「自主」且在正確的情境中使用這個詞彙。
爸爸媽媽或熟悉孩子的其他人能明白孩子的意思,且能和情境對應。例如,孩子說「阿汪」,你知道他在指狗狗。
美國的臨床心理學家Emmett Velten想在實驗室裡發明能迅速創造快樂的簡單方法 。
研究顯示,鏡像字可能會出現在「幼兒」及「有腦部損傷的成人」中。
她說:「老師,為什麼孩子在你這邊上課這麼乖,我回家用一樣的方式互動,小孩就又哭又鬧、一直賴皮,我真的覺得自己當媽媽很失敗……」她看起來很自責,心力交瘁。
孩子接觸社交媒體的時間愈來愈早,面臨大量不準確甚至有誤導性的資訊,你會擔心孩子不知道怎麼判斷嗎?
最近衛教時,跟家長誇說孩子今天自己命名了好多繪本中的交通工具,聽到家長回了一句:「那有什麼,他哥哥在他這個年紀早就會講句子了。」
在寶寶的理性模仿研究中,我們發現嬰兒會根據情境是否合理,來決定要不要模仿大人的行為。
讓孩子瞭解「食物」與「食品」的差異,並意識到選擇健康食材的重要。國際目前大多採用NOVA食品分類系統(Nova food classification),依照加工性質、程度和目的將食物分成四種等級
今天治療課發現孩子帶了「蠟瓶糖」來上課,雖然他是裝在鉛筆盒裡,一看就沒有要拿來吃的意圖,但還是讓我嚇了一跳,原來網路上說的是真的,這玩意已經流傳進台灣了😮
雖然大家都知道寶寶喜歡模仿大人,但其實他們可不是呆呆的什麼都模仿,而是會看情況分辨你這動作是有沒有意義,再決定要不要學唷!
診間遇到的爸媽,常因為在家觀察到孩子出現某些特定的行為,擔心孩子有自閉症。